問:「靜時亦覺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

先生曰:「是徒知靜養,而不用克已工夫也。如此,臨事便要傾倒。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試譯:

學生問:「靜坐的時候感覺還不錯,可是一遇上事情就不一樣了,該如何呢?」

老師說:「這是只知道在靜中修養,而沒有練習克己的工夫。所以,一碰到事情就完全不行了。人必須在事情上磨,這樣才能立得住腳,才能在靜的時候也能定,動的時候也能定。」

 

心得:

在好的環境與境界比較容易讓自己的心能定,然而一味地耽溺在這樣的境界中,就只是「自我感覺良好」而已,終將變成「枯坐默照」。一旦遇事,境界改變時,瞬間就瓦解了。

 

所有的修練都需要在塵世間,修行也好,心理治療也好,若是沒有把所學習到的,運用在日常的生活中,那麼都只是「學院派」的理論而已;所以,除了「靜養」之外,更要在「事上磨」。這讓我想到十牛圖或牧牛圖,因為心就像是牛,習氣難改(牛脾氣),需要時時照牧,如是才不會逾越。

 

當遇上生死大事時,更能看出一個人是否真定。列子一書常以此來看一個人是否有真功夫。當腳踏實地時,能百步穿楊雖然了得;但若處於懸崖之上的彈丸之地,隨時可能傾覆時,若仍能摒棄生死,才是真正的定。

 

而這樣的定,一定是來自於真知的。「知止而後能定」此之謂矣。

所以,不用害怕在事情上磨練,因為這樣才有機會檢驗自己的知是不是真知,才有機會透過這樣的磨鍊,看到自己仍舊不足,尚待學習的地方。所以,「遇事」是來成就自己的,而不是來找麻煩的。只圖清靜,是一種逃避自己的方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oungdo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