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哭了,事情都過去了,日子總是要過…」

「他不會希望看到你這麼難過的…」

看著身邊的親友面對生命中的重大失落(或喪親、或寵物離世、或失戀),我們常常會心疼不已,會希望那不幸的陰霾能夠快快地從他們的身上散去,盡速恢復往日的生機。因此,我們常常會希望他們能快快振作,堅強起來。然而,我們太過急切時,卻容易造成他們的壓力,而為了讓我們安心而故作堅強;此時,他們可能會強行隔離自己的感覺,讓自己對這事件麻木;外表顯現堅強,但內在的傷痛卻仍不斷侵蝕。

而有的時候,看著不斷悲泣的他們,我們也可能因為自身無法再承接他們的情緒,而從接納、容許,轉為要求或指責,希望能藉此停止他們的哀傷。然而,這樣卻也可能造成他們對自身的悲傷感到自責(「我怎麼這麼沒用,還在哭」),或是怕自己的哀傷造成氣氛的尷尬 (「我不能哭,否則會破壞氣氛」),或怕受到他人責難(「我不能哭,不然○○會生氣」),而在心理層面逐漸遠離我們,獨自在人後掉淚,但卻仍深陷在哀傷的氛圍,無法自己。

當我們面對他人生命的重大失落時,可能會讓我們不知如何陪伴,不知道要怎麼樣安慰對方,不知道該說些什麼或做些什麼。這種感覺很無力的,也會覺得自己很無能。因此,常會訴諸理性,用說理的方式說服對方收起眼淚。然而,哀傷無法藉由說服而繞過,而是所需要的是一個偌大地空間,容許他們好好地悲傷。

因此,陪伴他人的失落哀傷時,我們可以主動地詢問對方:「我可以做些什麼嗎?」此時就可以依著對方的需求來陪伴。有時候,對方也許也不知道,此時,我們可以問問:「我在這裡靜靜地陪伴你,可以嗎?如果你想說,我可以聽。如果只是想哭,我也會在這裡安靜的陪著你。」大部分的陪伴只需要靜靜地在他(她)的身旁,就很有力量的。而肢體的接觸,則必須視雙方的關係。基本上,可以徵求對方的意見:「我想握著你的手,給你一些支持,可以嗎?」但是也必須給予對方拒絕的空間。

此外,陪伴他人的失落,陪伴者事實上是在見證。失落之所以如此哀傷,就是因為哀傷者與失落者之間的連結很深,其中的情感是值得見證的美麗。因此,眼淚是有意義的,眼淚的掉落是因為情感的連結。而這樣的連結必須被看見,也因此,哀傷失落的獨自啜泣通常是無用的,會陷入愁雲不已,因為其中的美麗沒有被見證。而透過我們見證,哀傷就能逐漸遠離,而留下美麗。

然而,人們常認為悲傷必須有個時限,這時限可能是幾天、幾個星期、或幾個月。然而,當對方的悲傷仍然持續的時候,我們可能會覺得生氣,覺得無能、無力,不知道要如何面對或承接多久,這哀傷才會終止。當你是對方唯一的陪伴者,而對方的情緒已經深深超出你所能承接時,你可以尋求支持,這樣你才有能量陪伴,因為如果我們自己的情緒無法處理好時,是無法提供足夠的空間的。當然,你也可以協助對方尋求專業的支持,但同時要讓對方知道你並沒有要拋棄他(她),也會繼續陪伴他(她),而是一同尋找專業人員探討失落哀傷更深層的意義。

所以,當陪伴他人的失落哀傷時,請先讓自己有足夠的空間,陪伴時見證其中情感的美麗。當悲傷得到容許,眼淚背後的美麗被見證,失落就能逐漸轉化成生命的智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oungdo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