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是「非心所願」所造成不舒服的狀態,夾雜著難過(悲)以及生氣(憤)的感受(所以悲憤常一同出現)。

當這樣的狀態出現時,若沒有流動,那麼就會成傷口。

所以,悲傷,悲傷,「因悲成傷」。

再加上

我們腦袋對這樣狀態的批判,例如「沒什麼好難過的」、「我怎麼可以生氣,太小氣了。」、「已經哭夠久了」

或是以一般所謂的「正向」來壓抑這樣的狀態,例如「轉個念就好了」、「下一個會更好」

或是以不適切的行為來逃避這樣的狀態,例如「睡個覺就好了」、「一醉解千愁」等等,

反而讓這不舒服的狀態更加凝滯,傷口更深。

 

因悲而出現的不舒服狀態需要承接,需要「以慈承悲」,因此當我們聽到慈悲慈悲時,會有股暖流流過,

因為這樣的狀態被「茲(此)心同在」而理解、同理,這不舒服的狀態就因而得以流動。

 

好好地與悲同在,以自己慈愛之心承接住這樣的狀態,

也讓他人慈愛的心承接成傷的悲,慢慢地療癒傷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oungdo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