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當重大的失落事件發生時(例如八八水災而造成的失聯),對身為家長的我們而言,一定有不小的震驚與擔心;同樣的,對我們的小孩也是如此,尤其對朝夕相處的孩子們而言,心中更是夾雜著失落、哀傷、焦慮、恐懼、害怕等等的感受,只是程度上不同罷了。所以,如果身為家長的您,能夠在安撫好自己的情緒之後,與孩子談談這次的事件,相信可以讓孩子內在的情緒得到適度的紓解。

 當然您一定非常關心這次事件對孩子的影響,也正因為如此,有時身為家長的我們會過度擔心孩子受到影響,因而避免談論此事,或禁止孩子談論此事。然而,這樣的保護,有時反而會讓孩子壓抑或否認自己的感受,反而造成孩子可能採取不適當的抒發管道(如虐待小動物)或是無法集中注意力(發呆)。有時候,過度的擔心也會造成身為家長的我們不斷地想確認孩子是否受到不良的影響,因此對尚未準備好談論的孩子或是已經自行紓解情緒的孩子不斷地重複這事件,反而可能造成不必要的困擾或形成孩子的罪惡感(我應該還要難過,我卻沒有)。

因此,在這個時刻,身為家長的我們可以做什麼呢?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對此刻的孩子而言是很重要的。我們可以讓孩子知道,只要他們有需要,我們隨時都願意跟他們談談對這件事的感受,並提供安慰。那麼該怎麼開始呢?該怎麼同孩子談論這麼慘痛的事呢?我怎麼能夠確定我的孩子能夠承受呢?是的,要同孩子談論這樣的事件本身並不容易,因此,身為家長的我們,必須先釐清自己對這件事的感受,可以先與身旁可信任的人說說這件事對您的影響,包括想法與感受,先讓自己能夠感到安全,如此你就能提供一個較安全的環境給您的孩子。

孩子的內心並沒有我們想像的脆弱,所以與孩子談論這件事的感受,讓他(她)知道內心有這些感受是正常的,同時也讓他(她)覺得自己有能力面對這樣的事件,重拾對人的信任。怎麼開始呢?當我們釐清自己的情緒與想法之後,可以先向孩子表露自己的感受開始:「親愛的,○○事情發生的這幾天,我心裡面覺得很難過、很擔心,腦海中有很多混亂的想法。我在想,是不是只有我會這樣,還是你也有一些感受?」然後您就可以與孩子互相交換彼此的感受。另外,也可以從外在較安全的環境開始談起:「曉華,○○事情後,現在班上的情況怎樣?」「老師的狀況怎樣?」待孩子敘說後,可以先同理班上的情況,然後再回到孩子身上:「嗯,這件事很多人都很難過,也很害怕。你是不是也會有類似的感受或其他的感受呢?」

萬一孩子不願意談或是表示沒有任何影響呢?那麼身為父母的我們可以表達對孩子的尊重,並表示隨時願意提供支持的態度:「嗯!有時候要談這些真的很不容易,爸爸(媽媽)可以了解,但是我們也想讓你知道,任何時候如果你有需要,我們都在這裡。」或是「嗯!對你來說,這件事已經沒有太大的影響了。謝謝你讓我們知道。當然,如果有些突發狀況發生時,有任何的需要,你知道我們就在這裡。」如果您平日缺乏時間與孩子互動,比較少與孩子談論感受,那麼試著請孩子信任的他人同孩子談談,也是有助益的。

然而,記得哦!同孩子談論這樣的事件的原則是:

  •  多傾聽
  • 肯定孩子所表達的情緒
  • 不去評價孩子任何的想法(即使你覺得很離譜)與感受
  • 感謝孩子願意分享
  • 表達隨時傾聽與提供協助的意願。

 

此外,觀察孩子的行為也是很重要的,有時候這樣的事件對孩子所產生的影響不一定會立即顯現,尤其是當孩子內心的感受與想法沒有適當的紓解管道時(要注意的是,孩子紓解的管道不見得一定是透過談話,每個人都有許多紓解的方式),所以可以持續地觀察孩子的行為至少一學期。當然,觀察期間也會發生許多的事件,所以,孩子的行為也不一定都與這事件有所關聯。不過,當任何的行為發生時,表達關心以及願意提供協助是身為父母的我們可以做的。那麼,孩子可能會有那些行為可能與這件事有所關聯呢?孩子可能會發呆、尿床、半夜不敢上廁所、對人比較冷漠、虐待動物、做惡夢、無切確原因的害怕、談論的話題較灰色、繪圖的顏色較黯淡、行為與過去有很大的差異、懶洋洋沒有精神、擔心的時間變長、不敢一人獨處等等。較大原則就是孩子有與過去較不同的行為,當我們覺察到這些行為(或不在表列的行為)時,都可以運用上述的原則同孩子談談。如果,情況沒有改善或是不知如何處理,可以請教心理專業人員,必要的時候讓專業人員來協助您與孩子。

每個人一生都會遇上挫折、失落、死亡等等的議題,而您的孩子現在正在學習處理這些議題,並且累積處理這些議題的智慧。身為父母的我們,如果也願意與孩子一同去面對與學習這些議題,對孩子而言,就是最大的支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oungdo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