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續上篇我們談到不要承擔我們不該承擔的(http://youngdoor.pixnet.net/blog/post/34757671),這次我們來談談取回我們該承擔的。


負責是很常聽到的語詞,我們也都知道負責很重要,也認為自己是個負責的人。然而,實際上,我們並非如我們自己以為的那麼的負責,而常常「牽拖」而不自知。

句型通常是如此的:

    要不是誰…(如何如何),我的生命就不會這麼悲慘了。

例如,

    要不是我當初瞎了眼娶給你,我現在一定早就飛黃騰達了。


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常常聽到「不得不」、「只能」的句子,例如「我不得不洗碗」。別忘了,語言揭露我們的框架(http://youngdoor.pixnet.net/blog/post/33725423),所以,當我們說「不得不」或「只能」,好像我們沒得選擇,被迫如此。其實,當我們如此說的時候,就已將自己放入「受害者」的角色,覺得自己的困境是他人造成的,不是自己選擇的。這個時候,我們就會升起嗔恨,因而內心嘀咕,嘴裡抱怨。逐漸累積的的怨氣,就會毀掉我們的關係。如果,生活中很多時候都處在這樣的狀態,那麼生活就會是很悲慘的。


其實所有的事都是我們的選擇,即使是不舒服的事。人天生趨吉避凶,不喜歡不舒服的狀態。所以,當人面臨趨避衝突(http://wiki.mbalib.com/zh-tw/%E8%B6%8B%E9%81%BF%E5%86%B2%E7%AA%81)時,通常會選擇有利的狀態。當雙避衝突產生時,就會選擇不舒服較輕的狀態,所謂「兩害相權取其輕」。所以,我們再回頭想想「洗碗」事件。我們可以問「如果不洗碗會發生什麼事?」此時,可能的回答是「老人家(爸媽、太太)就會罵啊!」或是「就一直堆在那裡,亂七八糟,看了很討厭。」所以,相較起來,「洗碗」可以解除上述的不舒服,所以,我們選擇了「洗碗」。


然而,有人說,理解這到底有什麼好處?我理解了,但是我還是不舒服啊!是的。理解這是我們的選擇,並不一定能讓我們比較舒服,但是不清楚這是我們的選擇,就常會陷入無奈、無能為力的狀態,然後諸多抱怨卻不願承擔起選擇的責任。知悉這是我們的選擇,承擔起選擇的責任,雖然無法消除掉所有的情緒,但是卻讓我們從「被動」轉成「主動」的狀態,也就是從「受害者」轉成「主動選擇者」的角色。當我們是主動選擇時,就表示我們知道我們有所選擇,只是在目前的狀態下,我們選擇了這個方式。隨時間與空間的改變,我們就可以有不同的選擇 (例如孩子長大,要求他們分擔洗碗工作),而非一直陷在情緒當中,浪費力氣。


實務上,不願負責的人,基本上只是想要抱怨,希望別人同意他是多麼委屈;不認為自己有選擇權,期待自己的生活會因為別人的改變而改變;不願意回頭看看自己在其中所應負的責任(不管原因為何,也許因為積怨太深或其他理由),終究徒然無功。所以,個體願意為自己的生活負起責任,治療才可能改變。我們也是如此。因此,我們可以這樣練習:


做一件事時,是因為「我選擇…」,而不是「我必須…」、「我應該…」、「我不得不…」、「我只能…」

不做一件事時,是因為「我不願意…」,而不是「我不能…」、「我無法…

 

所以,當我們將自己生命的選擇權交給他人,由對方的行動來決定自己是否能夠幸福,這就是不願為自己的生命負起責任,而最終都會失望的。

沒有人可以為我們的生命負責,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負責任 受害者 趨避衝突
    全站熱搜

    youngdo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