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經常在追求好的品質,例如快樂、意義、善良等等。也常會有人問這類的問題,然後就有所謂的「正向思考」這種說法出來,要人每天暗示自己「我是快樂的!」「我是有能力的!」「我一定可以的!」這是屬於一種以理智(mind)撐住自己的方式,其基底是薄弱的。

 

其實,人的內在本來就具備這些品質,所以這樣的思考反而顯露的是「不相信自己是這樣,所以要以這樣的言語來讓自己相信」,可以看出其中的弔詭與矛盾嗎?用理智建構一個看似理想的世界,就像吹出一個美麗的泡泡一樣,終究是無法持久的。而我們的理智卻常常是造成我們痛苦的主因。

 

想想。如果今天有一個嬰兒在這裡,這個嬰兒會用「正向思考」告訴他()自己說「我是很棒的!」嗎?顯然不會,因為不需要。因此,所有加諸在我們身上的,其實很多都是後天學習來的,而且這些東西禁錮了我們,使我們內在原本的品質無法顯現。

 

因此,我們要做的不是拿外面的金箔貼在自己身上,而是去除遮掩住我們就是黃金的斑駁。所以,我們無法追求快樂,而是去除讓我們不快樂的因素,快樂自然就會顯現。


所以‧‧‧

去除不是的,那就是了。

 

因為這些品質是無法描述的。例如,「謙虛」不是說「我要變謙虛」然後就變謙虛,而是去除「驕傲」「自大」,然後「謙虛」自然就會顯現出來。又例如,我們無法描述「我是誰」,但是我們可以描述「我不是什麼」,所以去除掉「我不是什麼」,那麼就接近「我是誰」了。

 

那麼怎麼知道哪些「不是」呢?我發現可以問問自己「嬰兒」的狀態。例如,我們知道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而幾乎都是因比較而來。人何以要比較呢?而現行的教育也不斷地強調競爭,老師們也不斷地比較。這真的很可怕的啊!那麼,「嬰兒」會比較嗎?顯然不會。而幼童的比較其實也是環境造成的,「誰比較好」,而形成內在的恐懼。又如,有個學生說「我比較悲觀」,那麼我問她「你是小嬰兒的時候,是悲觀的嗎?」顯然不是,那麼表示這悲觀是後天外加的。

 

所以,回歸自己是一種持續的歷程,除去原本不屬於我們自己的東西,那些外加在我們身上的東西,就能逐漸散發自己原本的本質。

 

所以,常常問自己…   嬰兒是這樣的嗎?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療癒 靈性
    全站熱搜

    youngdo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