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寫了上一篇心扉,一個學生的回應

老師運用窗戶比喻人類對心靈敞開的現象讓我覺得很有趣,本來應該是很感性又或帶著專業的話題,卻如此的親近易懂。其中我也很同意,若一再的受傷,很可能連窗都不想再開啟的感覺。就如同我以前,想試著提升自己的人際關係,但在簡單幾句問候後總得到冷淡的回答,也許我有些刻意,但我得到的感受是別人好像覺得我很奇怪,漸漸的我也很少主動與人開啟什麼話題,大多等別人開口我就回答他的問題。較讓我感到不同的是老師說的其實大家都是希望或是期待能再度敞開心胸的,我感到有些困惑,我以為終究會有人因為傷的太重而完全封閉,或也有人從沒想敞開心胸的與人相處。

 
我的回應
你說的沒錯,當受傷太重的時候,的確會想完全將心門關閉,但是如果還存活著,就還是會抱著那麼一絲絲的希望,雖然害怕,還是會想與人接觸的。如果完全封閉的人,基本上就不會想存在了,通常也就選擇毀滅自己,因為連那一絲絲的希望就不再懷抱,徹底絕望了。所以,人總是會用許多的方式試圖與外界聯繫的,即使是準備自殺的人,也會打最後一通電話的呢。

我們保護自己無可厚非的,但千萬要記得自己的原來面貌,只要環境是安全而支持的時候,就要讓自己的心出來透透氣喔。

本來受傷了就需要時間復原,若受的傷很重,就會卻步。所以,的確要做回自己是很困難的,尤其當外在的環境如果不是安全、支持、友善的時候,會更令人害怕。但是我們的心裡還是渴望有人能理解並接納真正的自己的,因為人是無法不真實地一直活著的。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心理 療癒 心門
    全站熱搜

    youngdo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