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課心得中回應一位學員關於「存在焦慮」:

看來你接下來,就會開始逐漸明白「存在焦慮」是理智製造出來的玩意,然後就會覺得好玩。只是這部分無法從存在主義中明白。

學員對此的思考,我覺得蠻好的,經同意,貼在此,與大家分享。

------------------------------------------------------------------------------------------------------------

   我發現,「存在焦慮」之所以存在,甚至成為困擾,是因為一直〝想〞著「我」,〝想〞找「意義」。在過程中,人們會不斷問著「我為何而存在」、「我如何而存在」等等問題。而事實上,想和探究的這個動作,都是一種理智思考,是一種〝腦〞的思考。此外,之所以會想和探究自身的存在問題,另一個重點是,我們把焦點放在「我」。當人們一直〝想〞著「我」,〝想〞著「我存在的意義」,卻又找不到答案時,就會出現所謂的「存在焦慮」。

   這時我突然想到,存在焦慮其實是很近代出現的名詞,為何在現代社會裡,會有這個問題,有這個困境,而在過去傳統社會裡,甚至更久遠的狩獵時代中,很少出現過?或許是因為,當時人們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工作都很忙碌和疲累,鮮少有時間去思考「自己」,此外,當時的人們對天地自然敬畏、凡事感恩、樂天知命,不會過度膨脹自我,把目光一直放在「我」的身上。或許是沒有時間,沒有想過,因此當時的人很少出現所謂的存在焦慮,更甚存在焦慮所引起的困境。當然,並非全然,但多數人,特別是農家人,很少如此。

   因此,我就想,不執著想「我」,全然投身生活、利他,將真誠、同理、接納融入自身的生命之中,與人、大地共榮共存,自然就不會產生存在焦慮。而那是一種「無我」的狀態,指的是「沒有我執」,而不是「失去自我」。從此可知,存在焦慮的確是理智製造出來的玩意,可以說是一種「想太多」的結果吧。

   其實,一直用「腦」思考的生命,是很理智,卻很難感動,大多時候,感動是沒有太多腦的思考,而是全然用全身的感官去感受、感覺,然後產生感動、感謝,是直覺、感官和心,或者現在很常講的靈性,而不是腦。

我發現很有趣的是,當在生活或生命中,不要花太多腦力去思考,去理性的分析、判斷,而是只是全然開放的去感受、發覺和感動的時候,我自然不會顧慮到自己,執著在「我」身上,更多的反而會對所接觸的人們和萬事萬物感到感謝,會想要把這些感謝再傳給身邊或是其他人,單純地想要利他,發自內心真誠地想要去感受、同理、接納、關懷他人。正當我在生活中這麼做的時候,存在的意義就浮現了,存在的焦慮就消失了,自然而然,不需要思考,不需要辯駁,不需要透過「腦」和「理智」的理由與條件,只是單純地珍重所有的此時此刻,在每一次的相會中,我就是這樣存在著。

當然,必須說,對這層面的發現,的確必然倚賴著〝腦〞和〝理智〞對問題本質的基本假設的了解,因為那也是真實的,無可避免會出現的生命議題,更甚者,身為一個助人者,必然要透徹地了解,有更多的覺知,把自己整理好,才有能力或足夠的能量去幫助困境中的人們或是苦痛中的孩子。但回歸到自身的生命,抑或在助人工作中,用心去感受其實要比用腦去分析,更能貼近自己與他人的生命,也更能敏銳地去覺察和同理到個案,建立一個真誠、真實、互信的關係。

雖然不知道學生所覺察到的,是不是老師所想傳達給學生了解的,但我自己很喜歡這些發現。其實我自覺自己是個理智思考和感性感受都很強的人,然而,我越來越發現,其實我比較喜歡感性感受所帶給自己的觸動與感動,因為那總會帶來滿足和幸福感,會讓我更有能量在教育和助人工作上,更遑論那將能幫助自己在生命的每一個關係中滋養、成長、享受被愛和愛人。當然,我也同樣珍惜能夠理智思考的自己,畢竟生活中,或是在某些課題上,理智思考的能力也好重要。想到這,我突然好喜歡自己,好感謝自己,也好想把這份感謝和感動傳達給我身邊的人們,包括我的親人、知己好友、親密關係的另一半、我的學生,和每一個在我生命中曾與我交會過的人,因為我更感謝他們帶給我的感動,滋養我的生命,幫助我成長。生命真是美好,如果和我相遇的每個人,也都能有同樣的感動,那真是最美好的一件事。J

arrow
arrow

    youngdo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