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每個孩子呱呱落地的那一刻,在鍾愛孩子的父母眼中看到的,都是這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寶貝,值得細心地呵護與傾聽孩子的需求。

然而,曾幾何時,呵護變成了要求,傾聽為訓誡所取代。

團體中,我問了成員,到底投資的是「人」還是「成就」?如果投資在「人」的話,我們就會花時間去傾聽、去陪伴、毫無疑惑地相信。而投資在「成就」的時候,就會花時間去檢視報酬率、達成率、以及不斷地要求品質要更好。

曾幾何時,我們獨特的寶貝,逐漸地被我們親手變成社會制度下的產物,要求他()要一致,不要與眾不同(因為會被排斥),不要走自己的路(因為可能繞遠路),不要…不要…應該…應該…………

現代父母的難為真的可以理解,每天都受到媒體的催眠與洗腦。廣告中那兩歲的小女生已經會加法,天啊!是吃那一種奶粉的?幼稚園班上的小英會彈鋼琴、說英語,我家的小孩呢?我曾經以為我的兒子是天才(那年他五歲,按照發展心理學的說法,我兒子是天才),到幼稚園接了幾次小孩後,才知道裡面的小孩個個都是天才。

處在這十倍速,輪替變動如此之快的世界,父母的焦慮可想而知。於是,逐漸從「人」移往「成就」,也就離孩子愈來愈遠。

那麼,要投資在「人」,就必須隨時回頭檢視自己的焦慮。

所以,回到自己。我們是否也是這樣呢?我們是否投資在我們這個「人」,而不是他人對我們「成就」的評價?如果我們投資在我們這個「人」,我們就會傾聽自己、陪伴自己、毫無疑惑地相信自己、深愛自己。如果投資在「成就」,我們就會忘記自己、逼迫自己、將他人的框框放在自己身上。

投資在「人」,不會追求回報,並享受過程;投資在「成就」就會斤斤計較。

再者,何謂「成就」?我記得「小孩不笨」中的一幕,當老師諄諄教誨學生要努力念書,將來才有成就。學生舉手問老師「是否當老師就是有成就?」老師當場哭喪著臉(顯然她不覺得)。我一直認為,如果父母不能好好地活出自己的生命,如何告訴孩子活出生命?而當父母不能對自己的生命感到驕傲,覺得是種非凡的成就時,就容易拿世俗的成就套在孩子身上,因為其實自己也不明瞭生命到底該怎麼活。

 

所以,回到自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oungdo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