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療癒隨筆 (4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悲是「非心所願」所造成不舒服的狀態,夾雜著難過(悲)以及生氣(憤)的感受(所以悲憤常一同出現)。

當這樣的狀態出現時,若沒有流動,那麼就會成傷口。

youngdo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有些失落永遠存在,有些悲傷不會消失。
我不要你來消除我的悲傷,我的悲傷何以對你如此困難?

youngdo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認為基於角色而衍生的power會是一種災難,例如師生角色,使用老師角色的power驅使學生如何,這樣的power會造成階級,因而造成怨懟。怨懟的累積,就會形成一種怒氣,無法向優勢者發,就會轉嫁到比自己更弱勢者。或是優勢者一旦失勢,這股怒氣就會反撲。

然而從關係而來的power,可能帶來毀滅,但也可能帶來滋養。

youngdo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課心得中回應一位學員關於「存在焦慮」:

看來你接下來,就會開始逐漸明白「存在焦慮」是理智製造出來的玩意,然後就會覺得好玩。只是這部分無法從存在主義中明白。

文章標籤

youngdo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期待或應該是一種過去人際經驗的制約。

這麼說吧!當有期待或應該時,也就是彼此的互動有一個目標,更確切來說,是你的目標。當這個目標在哪裡的時候,對方就失去了自由,因為你會希望對方按照你的劇本來走,因為照這劇本來走的關係,對你而言才是好的關係。

文章標籤

youngdo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個案說自小就立志像日本女生一樣要當個新娘。

我問她:然後呢?

文章標籤

youngdo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的回應基本上都是出自於過去的經驗,連美意也是如此。

有位悶悶不樂的媽媽說兒子不孝順,對她不好。要她舉個例子,她說每次吃魚的時候,兒子都夾魚頭給自己吃,自己和孩子們吃魚身。問她有跟兒子反應過嗎?她說,這怎麼能說,說了就好像在乞求什麼一樣。於是乎心裡一直有個結。問了兒子,兒子卻說自己一直以為媽媽喜歡吃魚頭,因為小時候媽媽總是先將魚頭夾到自己碗裡。我們都是這樣,很多時候都以自己的臆測去測度他人,很少會問是否是對方所要的。而我們文化也不鼓勵說出自己的需求,總是要他人猜測,於是種種的誤會就因而產生。

文章標籤

youngdo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這幾年最常聽到的一句話: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文章標籤

youngdo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寫了上一篇心扉,一個學生的回應

老師運用窗戶比喻人類對心靈敞開的現象讓我覺得很有趣,本來應該是很感性又或帶著專業的話題,卻如此的親近易懂。其中我也很同意,若一再的受傷,很可能連窗都不想再開啟的感覺。就如同我以前,想試著提升自己的人際關係,但在簡單幾句問候後總得到冷淡的回答,也許我有些刻意,但我得到的感受是別人好像覺得我很奇怪,漸漸的我也很少主動與人開啟什麼話題,大多等別人開口我就回答他的問題。較讓我感到不同的是老師說的其實大家都是希望或是期待能再度敞開心胸的,我感到有些困惑,我以為終究會有人因為傷的太重而完全封閉,或也有人從沒想敞開心胸的與人相處。

文章標籤

youngdo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是的。我們都不願意死亡,因為死亡帶來個體的毀滅。

 

文章標籤

youngdo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下午一群朋友的聚會,談到放下某個關係,另啟一個關係時,會感到對原關係的不忠。例如,很愛的伴侶去世了,再將另一個放在伴侶的位置,似乎會對原來的人不敬,好像之前的愛有了折扣。因此,內在有著忠誠度與罪惡感的掙扎。

我們常常以為「放下」就是一種拋棄,好像放下了某段關係,自己就成為那個罪人。也許,我們再次從身體的角度來思考。當我們讀小學時,隊伍排成一排。當老師點到我們的名字的時候,我們舉手答「有」。當我們被告知「放下」的時候,我們的「手」就不在了嗎?顯然不是的。我們與「手」的關係仍然存在,只是「放下」的時候,我們改變了關係的狀態,因為狀態的改變,讓我們更有彈性地往下一個狀態,例如「向前走」(顯然,舉著手往前走是很累人的)。

文章標籤

youngdo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我們都想做個「真實」的人。但所謂「真實」卻常遭誤解。很多人以為,所謂「真實」就是有什麼就說什麼。然而,這真的是「真實」嗎?其實,這往往不是「真實」,而只是「扭曲的反應」。

 

文章標籤

youngdo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物理讓我們知道,施以一個「作用力」,必然會產生相同力道的「反作用力」。

 

文章標籤

youngdo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我們每天都在改變,所以哪有人格這東西ㄚ。我們是無法歸類的,需要的是被理解,而不是診斷與分析。

 

文章標籤

youngdo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我們常認為人是有自由意志的,擁有選擇的。然而,事實上,我們比自己所想像的更容易被制約或被暗示。也就是說,很多時候,我們活得更像是機器,面對情境,只是自動化地反應,而非帶有覺察地選擇。

 

文章標籤

youngdo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人們經常在追求好的品質,例如快樂、意義、善良等等。也常會有人問這類的問題,然後就有所謂的「正向思考」這種說法出來,要人每天暗示自己「我是快樂的!」「我是有能力的!」「我一定可以的!」這是屬於一種以理智(mind)撐住自己的方式,其基底是薄弱的。

文章標籤

youngdo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接續上篇我們談到不要承擔我們不該承擔的(http://youngdoor.pixnet.net/blog/post/34757671),這次我們來談談取回我們該承擔的。


文章標籤

youngdo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當事情發生的時候,釐清責任的歸屬是重要的。該承擔多少,就承擔多少。


youngdo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諸多情緒中,大概就以「生氣」這個情緒被談論最多,還有所謂的「生氣管理」之類的東西。

 

youngdo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每個孩子呱呱落地的那一刻,在鍾愛孩子的父母眼中看到的,都是這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寶貝,值得細心地呵護與傾聽孩子的需求。

然而,曾幾何時,呵護變成了要求,傾聽為訓誡所取代。

youngdo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1 23